“怎么去衡定一个人的修行境界啊。很简单,就是你的心灵认知背后的那个灵魂感知,就是你的灵魂感知啊,距离你的肉体的意识、心灵自我的距离。如果你的灵魂感知、灵魂的感受,被你的肉体的感受,被你的意识的思维,被你的自我的认知和体验,抓获了,埋葬了,你就是凡夫俗子。如果你的灵魂的感受、灵魂的感知,距离你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感受和肉体的这些生理的功能、器官的体验越来越远,这就是你的证量。
一切修行,皆以超越你的身心自我,作为证量。不是说是建立在自我心意人格之上的获得,称为‘证量’,而是心意人格自我,与灵魂感知的距离,称为‘证量’。就是你的灵魂感知,他是没有思维的,他是脱离了意识的,他是一种纯粹的,内在见精浮现出来一切境界当中的光。
三界六道,属于境界众生。但是境界众生,有境界众生源头的一种生命之光。释迦牟尼佛把那个光称为‘见精’,我把那个光称为‘能见’的性质。这个‘能见’的性质,就是你的灵魂感知,距离你肉体身心、自我意识,距离越远,那么就等同于说,灵魂感知就受到这具身体、自我意识、自我人格、记忆和思维的牵挂越少,蒙蔽越少,沾染越少。
那么灵魂感知,他本身就处在一种自由的、清澈的、凝定的、不受身心所局限的,独立存在,而不被身心所左右的状态,这个叫‘奢摩他’,证罗汉果。这个就叫‘奢摩他’——止观境界,证阿罗汉果。修行的初期,最低的果位,就是证阿罗汉。只有证到阿罗汉,就是你的灵魂感知啊……
这段法讲起来的话,就说是非常地庞大,非常地庞杂,因为祂是人类解脱生死的第一步。但是我就不跟你们铺开讲了,因为今天我轮回的状态不是很好,我就不跟你们铺开了讲了。就是我用最精炼的语言,把祂表述出来:怎么样能达到阿罗汉?
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的是禅定——持戒、禅定。什么叫‘持戒’呢?就是放弃。就说是由我……因为我的人格是随着这具身体成长的嘛,对吧?成长过程当中,必定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嘛。受到环境的影响,我的人格对于环境的认知,他会形成对于环境的不同境界的考量、思虑、记忆以及执着。对于某一个境界,区别于其他境界的状态的,那种念念不忘和心心念念的渴望,称为‘执着’。持戒,就是去的是执着心,对吧?
我持戒,持的不是外相的戒,不是我不吃肉啦,不是我不喝酒了。我先天,我就不喝酒,我为什么非要持一个不喝酒的相呢?我先天,我就是一个兔子,我兔子是不吃肉的,你让我持一个不吃肉的戒,这不是很可笑的事吗?所以持戒持的不是外相,你知道吗?兔子本身是不需要持吃肉戒的,明白吧?那么,这个人,先天他就很干净,‘杀盗淫妄’,他都不知道什么叫‘杀’,你让他持一个不杀生的戒,这不很可笑的事情吗?
持戒持的不是外相的戒,持戒持的是心念的戒。我不杀生,‘杀盗淫妄’,我不偷盗,不喝酒,不行淫,不跟女人做爱,可是我对一个紫砂壶念念不忘。哎呀,那个紫砂壶,是我祖宗的祖宗的祖宗传下来的,那一把紫砂壶价值一千万两白银,甚至一亿万两白银,一个紫砂壶可以抵得上一个国家。
这个紫砂壶就是我的命,这个就是执着。这个紫砂壶跟‘杀盗淫妄’有任何牵连吗,啊?一个紫砂壶欸,就是一个玩意儿,但是它价值连城,富可敌国,它是我的执着。那么,这个执着心,跟‘杀盗淫妄’的执着心,有任何本质的不同吗?没有丝毫不同。这个紫砂壶,就是我成为凡夫的根源,对吧?
那么,佛家,就是释迦牟尼教导我们,就是要持戒。对于其他的人,他们可能要持的是戒相——你不杀盗淫妄,不杀生,不饮酒,不妄语,不住高床广榻,不穿绫罗绸缎,是吧?300多条大戒吧,我记得,好像是那个三坛大戒,这个是持戒。但是真正的持戒,大菩萨的持戒,持的是心戒。就说心有所想,必有所执。如果你的内心里面,对于境界没有任何的执着,你会发现你的心啊,他仅仅是一连串的细念与习气的涌动而已。心本身没有本体的,这又涉及到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就是四念住。”——爱的温暖《使命(下)》2025-07-28
“而践行智慧的道路,佛教里面用的是持戒、打禅。我现在用基督耶稣的爱与宽恕的体验、方法,取代了佛教的持戒与打禅。因为爱的力量远远大过于持戒。爱的力量,是可以融化欲望,融化恐惧,融化死亡,甚至于可以融化无明。
就说是,用那个基督耶稣的灵性纯爱的这个高度,宽恕人格自我的构成因素。宽恕了人格自我,人格自我在爱的光明、无私、纯洁当中,彻底融化了之后,就不会有一个自我感、自我体验、自我认知,在爱之中立足了,人的死亡就消散掉了。这个就是真正的持戒,你知道吗?以灵性的纯光,以无私无我的接纳,呈现出来神的爱。用神的爱,才能融化构成自我认知和体验的恐惧感。
你持戒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清净自我吗?你持戒、禅定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打掉你的第七识吗?第七识是什么东西?末那识,就是你的人格自我呀,就是你的自我人格,刻在你的灵魂感知当中的思量心啊。那个思量心被称为‘第七识’啊,‘末那识’啊。
那个末那识你要通过打禅,你打几辈子,打十几辈子、打几十辈子,都打不掉的。但是你要通过爱,对自己的宽恕、谅解、接纳、爱,那种纯粹的、温暖的、灵性的、光明的高度,用神的包容、理解、接纳和无偿的爱与拥抱,用灵性光明的温暖,去温暖你内在的恐惧。恐惧熄灭了,你思量心的记忆就灰飞烟灭了。就像是玻璃上的雾气一样,一旦消散了之后,那个玻璃就呈现出来了。那个玻璃是什么呢?就是人灵魂感知当中蕴含的见精。
见精一浮现,就是‘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渐增’的什么呢?见精从‘所见’内涵当中,呈现出来的清澈空间。‘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我现在就在这个地方——‘空觉极圆’。‘空所空灭’,这个大概是未来的这10年吧。‘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就是我成为九地菩萨之后,就7年之后,然后再过15年。‘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就到了大菩萨。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那么我这个微缩的小月亮,就变成了观自在菩萨的大月亮。那个时候,就成佛了。‘忽然超越’嘛,‘超越’的是什么呀?‘超越’的就是灵性的存在、终极意识的存在。还有‘世出’嘛,‘世间’就是属于那种灵魂感知当中,见精所派生出来‘能见’的性质,被受‘所见’内涵呈现出来的境界,这叫‘世间’。‘出世间’的话,那个就是宇宙终极意识呈现出来的灵性天堂。就这两者,‘世出世间’,全部超越了之后,当下就是普照十方、随顺缘起、如如不动,正遍知的威德如来。”——爱的温暖《执着心》2025-03-21
“宽恕的代名词,就是出离心;或者出离心,以宽恕来呈现。出离心并不一定非要持戒,持戒是宽恕的一个根本的条件。我很爱喝茶,比如说,我很爱喝茶,离开茶我就会死,这就是执着心。那么,修行者的话,就要从这个执着心当中解脱,解脱了这个执着心之后,就没有一个执着于茶的你了。那个心识自我的执着一熄灭,就消融了构成自我人格心愿体验的一层业障。随着那层业障的消灭,就消灭了,形成这层业障的,你灵魂过去世的记忆,就同时熄灭了,由这个记忆牵动现在的你,形成的未来的必定轮回的你。
所以说,持戒,是修行者根本根本的根本。这是释迦牟尼佛讲过的嘛:我死之后,以戒为师。我今天给你们讲的也是,修行的基础是以戒为师。戒律就是要放掉,放舍掉,舍弃掉,对于你的人生自我的任何一丝一念的执着与眷恋,只爱真理,不爱你自己。”——爱的温暖《终极意识》2024-08-20
“心外无物,唯爱是心。”
一切荣耀皆归于圣光如来。
“苦中无我,唯有真理慈悲。”
“信仰一定是跟生命挂在一起的。”(爱的温暖《时间》2024-02-12)
“神是爱,上主是爱,我是爱。”
“我不是这具身体,也不是认知心意的自己。”(爱的温暖《降临(上)》2024-08-15)
带着上主的爱,去接纳恐惧,去宽恕恐惧。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五体投地叩拜圣光如来怜悯救赎!
老师: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