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修行人直心是道场,覆藏心是直心的毒药。覆藏越多,心灵的镣铐就越重。

 

祈求恩师加持,让学生的内心越来越清明,能够直视自己内心的动机并勇敢地暴露,做一个具备直心的修行人。(节选)

 

老师:你说的隐藏,心念拐弯处,就是导致我们的灵魂,堕落生死的因素,也就是“心识思虑”凝固意识,形成的“潜意识”人格,我们的直观意识,只是人格潜意识中,一小部分习气与思虑的投射。

 

真实面对人格深处的动机,就是,切实分解人格自我的存在基础,人格自我,在真实的纯洁信仰中,被温暖宽恕了,宽恕背后的平安性,就会取代人格深层的焦虑恐惧感。

 

平安就是慈悲,慈悲圆满清净,周遍不动,清净智慧中没有生死,也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就是不被身心灵存在的,究竟解脱。

 

从你的文字中,我看到一颗纯粹的真心,一颗仰望真理的信仰光明心。

不愧是从佛教界的“中科院”,龙泉寺出来的修行者,具有信受释迦牟尼佛“正法眼藏”的素质。

 

你的真心与渴望,足以奠定你未来的解脱。

你灵魂蕴含的真实,就是你未来成就的基础与核心。

为你骄傲。

…………………………………………

 

学生:……老师从国内微博转到国外新平台,教法从释迦牟尼佛究竟智慧过渡到耶稣圣主圆满慈悲,对此,我未曾怀疑老师修行有丝毫错误!我深信、坚信老师的选择、方向、修行绝对正确!不容置疑!真心祝福那些远离老师教法的师兄们,能够早日归来,共沐法雨,共尝甘霖,共获救赎,同登天国……

 

老师:写得很真实深刻,佛陀在世时,也是被印度教视为邪魔外道,耶稣在世时,被犹太教视为亵渎神灵,进而迫害他;可是,圣贤不是这具身体啊,随着时间带走一具具身体,将灵魂带入死亡,留在人间的唯有真理,那些跟随真理的人,会依据圣贤的脚步走出死亡,融入光明之中。

 

从心灵深处的愿望讲,我从不期许寺院会弘扬真理,就好像,人间的事业单位,不可能放弃现实的价值利益,去赞叹虚空中的光明;我只看真理,只认真理,只热爱真理,我弘法的目的,只是渴望在芸芸众生中,找到那些渴望真理的灵魂,让这些珍贵的灵魂能够回归天堂。

 

宗教只是人类的事业,用信仰的名义,买卖灵魂未来的生意而已。

我羞于与宗教为伍。

维护宗教的人,等同于,维护了灵魂注定的死亡。

祝福他们,远离他们。

 

维护真理的人,等同于,维护了灵性的天堂。

欢喜欣慰,携手共进。

 

让时间来证明,真理的光明;以死亡来检验,灵魂的选择。

————————————————

 

学生:(内容略)

 

老师:你们弘法的时候,如果有僧人言“白衣不可讲法”,质疑你,你就问他:观世音菩萨就是白衣,你为何要背诵《心经》?维摩诘大士是白衣,为何《禅宗七经》中收录《维摩诘经》?大势至菩萨、普贤菩萨,都是白衣居士,为何能接受信众顶礼?密勒日巴佛是白衣,为何成为黄教祖师?白衣的真正含义,是未曾开悟的凡夫俗子,心性愚昧,愚痴生死之人为白衣,哪怕身穿袈裟也是白衣,而自证圣智者,即名“净僧”,出离生死者,为真正的出家人,出离生死之家的人。

 

佛教,伟大的释迦牟尼佛所传究竟第一义,正法眼藏,必定毁灭在这些身披袈裟,不解佛义的凡夫俗子、附佛外道手中,诚然令人心碎;所幸,世界上还有我们这样的真修行者宣法,宣说释迦牟尼佛第一义谛,救赎众生灵魂出离生死,令佛法大义不被这些魔王的子孙毁灭殆尽。

…………………………………………

 

学生2:祈请圣贤老师解惑

 

1.《回家——中观》(2016-03-02)中说:“未来要发生的,其实早已发生过。”这句话学生不太理解。我们常说:“欲知今世果,前生作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未来的果对于当下来说,应该是未知的,犹如我们现在经历的一切人事,都不可能以同样的方式再发生一次,因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现,因缘不可能会重复出现。这样的理解与您《中观》中的描述是否有出入呢?

 

2.《回家——中观》(2016-03-02)中说:“能量代表着贪婪与索取。”是否可以理解为:法界所呈现出的三界六道都是能量形式,而法界中无能量可言?若如此,那么一念觉明为咎是如何将法界中的无能量转换成无穷无尽的三界能量形态的呢?

 

老师:《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说:过去即未来,未来即过去,其实时间只是心灵维度中,不同层级习气,对心识牵引,形成的思虑妄想,时间并不真实存在。

心灵内,是有无穷维度的,是心灵见性,被所见凝固,形成了固化认知状态;因见性成立,而有所见境界,认知对所知的细腻经验,形成了对存在状态的刹那分别,分别形成差异性,差异性呈现出“过去与未来”的时空状态。

 

时间,是由空间状态的差异变化,形成的空间对比。

空间状态对比,体现出时间的流动。

 

而诞生出过去与未来,时间流动形态的认知内部,“见性”本身的清澈清醒,并没有被“所见”的经验分别牵动,因此在见性中,时间,这个分别心的投射就未曾挂碍。

 

而觉醒的过程,是由心性最表面的意识现象,到心灵内在的“见性”时空,一层层觉醒的,乃至于,最终脱落了“见性”知觉,脱落了“灵性”觉知,证入无生觉性,苏醒神圣寂静。

 

就好像,睡梦中的人,从梦境中苏醒后,梦境的记忆还存在,但是,记忆本身无法阻碍清醒,就好像,眼睛本身的清醒,从,被景物吸引从而凝固的目光中解脱出来,恢复了见世界的清澈,而不再被境界凝固成为境界中的局限幻觉。

整体的心灵,源自于觉性的眯盹。

而觉性,是无生无灭的。

觉性苏醒,则不被存在。

 

不被存在的,渗透在存在之中,就渗透在时空宇宙,各个不同层级的时间之内。

就好像阳光照入水底,渗透在各个水滴之中。

 

可是,不同水滴中的光线,

本身却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

光线之内,没有时间。

 

于是,光线之内,可以同时看到一切水滴中的,无穷无尽的时空世界,以及,不同维度世界的,过去与未来。

 

老师:能量只在三界内中下层体现;三界上层是纯灵宇宙,是智慧光明的充满,也就是“觉者即所觉,所觉即觉者”;灵性中没有个体意志,因此,灵性不被个体分别所割裂。

 

整体不可分的灵性中,犹如光明穿透了阴影,智慧超越了时间与形态,于形态与时间内,灵性完整不动,纯爱清净无染;因此没有承载能量微粒相续的平台。

 

能量微粒是知觉细腻经验,以见性展现出“所见”的名相境界,呈现出最基础的能量微粒,能量基础微粒就是妄想与习气的最初体现。

 

能量微粒,是见性凝固,形成所见分别的,分别心所投射。

 

见性,被所见凝固体现出的固化空间,就是承载能量微粒的基础;微粒相续呈现出,承载微粒的空间之差异性,差异性牵动见性,见性深入分别空间,体现出空间细腻变化。

 

于是,随着微粒的相续而形成空间的变化,诞生出,过去与未来的时间变化。

但是在见性内在,知觉的纯洁清澈恒定中,时间呈现出空间的差异性,并未曾真实发生过,因此,见性呈现的过去与未来,在知觉清澈纯洁中,是同时呈现出来的。

 

老师:觉明为咎,这个不是法界到三界的转化,而是自性到觉性法界的转化,目前我也不知道,因为那是只有如来才可能知道的事情。

 

老师:这个问题很好。

…………………………………………

 

学生:(内容略)

 

老师:虔诚心背后,连带着你先天的觉性,觉性的微妙经验,就是大自在,这种自在自由的大光明,是你的灵魂,生生世世在追求在渴望的,因为你这一颗虔诚心的增强,你内在的觉性,就会不断地突破你人格意识、自我体验的“分别心”。

 

人类,是可以解脱生死,是可以见证,生命的本来面目的,你确实具备这个素质,也确实具有曾经的因缘,沉下心来,让身心浸入佛法中,遗忘自己的需求,完全满足灵魂对真理的渴望,你的修行速度就会一日千里。

 

我不是这具身体,也不是认知身心意识的自己,我不被身心意识存在,于是,时间无法阻碍我,空间无法割裂我。

 

因此,我看得到你的曾经,那个古印度的大译师,你千年前就是我的学生。

…………………………………………

 

学生4:老师好,很喜欢老师《性欲》这篇文章,它道破了一个修行路上的重要心法。有一些不太明白的地方,在此诚恳向老师请法:

 

1.我理解,这里的性欲,和我们常讲的七情六欲是一个概念,也就是存在感。这样理解对么?

 

2.如果您讲性欲其实是在讲存在感,那么佛陀讲的“性欲是最难破”的说法,只是一个方便说,其实祂想说的是存在感的破除是最难的,而存在感在不同生命中的体现是八万四千示现的,有的是性欲,有的是财富的贪婪,有的是身体健康,或者比如我等此类对“我相”“我正确”的执着,对口食的贪婪执着。这样理解准确么?

 

3.性欲是八地以上的菩萨才有资格面对的挑战,这句话实际上是在说,八地以上的菩萨,才有能力真的面对“存在感”破除这项功课的质变,是这样吧?那么八地之下的凡夫俗子,比如我等之类,通过学法,践行宽恕,践行选择,都是量变的过程,但绝大多数人永远也到不了八地,所以真正的觉悟是无法企及的,对吧?

 

但不管怎么样,在任何对境下,践行宽恕和放弃,是唯一正确的方向和路径,是这样的吧,老师?感恩老师慈悲开示。

 

老师:性欲的根本,是心灵见性,被所见“经验”所凝固,当灵性成为知觉的那一刻,性欲的根本就形成了,但是性欲不是存在感,存在感的层次中没有性欲,就好像虚空中没有云彩。

 

性欲,就是荷尔蒙,就是激素,没有必要将生理功能,上升到精神层面;将性欲上升到存在感是不对的,性欲就是生理冲动与渴求,离开身体的灵魂,没有性欲,但是会存有,被性欲薰染后形成的习气,习气会牵动灵魂寻找熟悉的环境,往往会继续投胎到人类或者畜生道,这就是沉浸在性欲的习气太深了,将见性背后的知觉牵引到性欲的环境之中。

 

性欲,无需八地以上就可以除灭,除灭性欲,不代表此人破除了存在感,性欲,根基在心灵见性之中,见性被所见经验凝固,形成了最初体验,这就是承载习气的根本,性欲是习气的生理表现,快感与心理渴望,是习气的精神表现。

 

可以大量学法,净化习气的浓度。

随着习气浓度淡化,性欲的质量就被心灵纯洁稀释了,随着心灵见性越来越纯净清澈,附着在心灵见性之上的,境界,经验,习气,都会从见性之上脱落,脱落经验的见性,就不再被境界牵动,也就不再被习气裹挟,就开始脱离了性欲的控制。

 

觉悟,对于普通人而言,一生时间是不够的,所以佛说,信受真理的人,死后灵魂往生极乐世界,继续去修行,佛教中所描述的修行者,往往要轮回百千世才可以积累觉悟的资粮,所以佛才说,往生其他世界继续修行的法门。

 

宽恕与放弃,是修行最直接,最快速的提升通道,可以大大缩短修行时间,即便此人修行的时间不够了,死去的时刻,灵魂也不会去下三道轮回,而是经由宽恕的光明,升入天堂中,继续净化提升。

————————————————

 

学生:(内容略)

 

老师:目前地球上,真正能超度灵魂的人,目前还没有,任何不知羞耻狂言超度的人,百分之一万,都是骗子。我也是刚刚接触到超度的门坎,也没有完全掌握超度的途径,虽然具有超度的威神力,却不清楚具体细致的超度方法以及原理。

————————————————

 

学生1:特别想知道人间2600年来,真正逃离死亡的这十几位成就者是谁。总有一些确实去了极乐世界吧?

 

老师:当崇拜如来的信仰,大于内心深处自我体验时,就可以去极乐世界了。

…………………………………………

 

2022年12月10日

 

学生1:顶礼恩师!我有一个问题想问:我经常看到师兄们的忏悔,忏悔得很彻底。可是这么多年来,我就是忏悔不出来,有些事情过去了就忘了,不往心里留。是不是我的心太硬了,不够柔软?

 

老师:问得好,这牵连到你的生命构成的层次。普通人的灵魂,灵魂的深处是黑暗的,灵性光明被习气思虑蒙蔽住,灵魂透过心灵认知展现在头脑意识中,就是微弱的自我意识与体验,所以,他们就会认为,意识的自我,以及心灵感受就是他自己,于是,意识与心灵动机就是他本人,意识感受既然是实有的,那么,错误也就是实有的,所以,对于实有的自我,就一定有实有的对错,既然有对错,就一定有真实的忏悔。

 

而你不同,你的累世福德非常深厚,深厚的福德,在灵魂深处展现,就是温暖与光明,体现在你的意识中,就是“忽视”,忽视的本质是宽恕,你的心灵动机中,对于这些是非对错的感受,并不是很在意,这是福德深厚的体现,也就是对人间的是非对错,并不是斤斤计较,并不是念念不忘,而是生理性的忽视与越过,这是你的灵性根基所体现出来的人格特质。

 

这是非常非常珍贵的品质。

因为你的人格,现实的人间,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因缘和合的幻象而已,幻象的本质,是内心潜意识意图与体验的投射,唯有宽恕与遗忘,可以彻底超越潜意识中的恐惧,你的潜意识只有迷惘,不知道生命活着的意义与方向,但是你的灵魂并不恐惧,因此,经历了很多是非后,你才能够不计较。

…………………………………………

 

学生:(内容略)

 

老师:脚踏两条船的人,不可能真正进入心灵内在的殿堂,因为,各种方法的道路不同,你既然放不下过去的修行,就不要在这里浪费时间了,这里只针对灵魂解脱死亡而来,并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南辕北辙的方向。回去学习你师父的东西吧,不要用你学习的内容,与我的教法相互比较,你是在亵渎我,侮辱我。

…………………………………………

 

学生:顶礼恩师,目前《引导文》出来后,有师兄有如下疑问,祈请您开示:

 

1.临终前,是否还需要助念呢?之前的模式是请几个师兄、师父们持续念“阿弥陀佛”24个小时。还是只需要持续听《引导文》就有超度的作用?

 

2.如果是初学没多久,或者是师兄们并未学法的亲人等听《引导文》是否无效?是否还是需要助念?因为之前老师开示过,《引导文》只针对学您的教法的人。

 

老师:《引导文》为主,因为这是真神的直接加持力,比起一群凡夫的助念更有效果;如果初学的人,还是以助念为主,因为他们的心不认识真神。

————————————————

 

学生1:借此机会想请教老师两个问题:

1.老母亲80多岁了,能识字了,以前念过“阿弥陀佛”,我为她请了文字版的《梦》和播放机,电话里告诉她,她特别高兴,很喜欢,想问问老师,像老母亲这样时间是肯定不够的,该怎样去学老师的法?

2.像我这样刚刚走进来,有师兄建议我就学今年的法,因为加持力大;有师兄说要从2016年开始学,因为2016年的是打基础,我觉得他们说得都有道理,我就是2016年的和现在的同时都在学,不知可否?(节选)

 

老师:让你母亲听最新的《引导文》。

学法,从2016年开始抄。

…………………………………………

 

学生1:顶礼老师,玄奘大师当年取经,其中一部分是《阿毗达磨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等声闻乘经典),且回国后将此部分经文全部翻译,形成了汉传佛教。学生在寺院学习《俱舍论》两年,发现里面的义理只有“人无我”,未涉及“法无我”。既然是声闻乘的教理,玄奘大师为何要花那么大的功夫取回来并且翻译完呢?当时还有许多大乘的经典却因为时间不够而未翻译。个人觉得,声闻乘的教理对于思维“无常”“人无我”及认识内心的状态(心与心所)很有帮助,对于如何修行解脱生死,则不究竟,您如何看待呢?感恩老师慈悲!

 

老师:对于佛教经藏,我没有完全读完,所以不敢下结论;小乘佛法的核心就是人无我,但是有佛性存在,也就是真理存在,这是有局限的,因此,现在越南、缅甸、老挝等地的小乘佛法,视大乘佛法为“天魔”外道,这是生命境界决定的视野。

 

人无我,可以解脱分段生死,但是无法超越变易生死,永远无法解脱存在感的束缚,无法从觉知灵性中超越;唯有“人无我,法无我”的究竟法义,可以指向觉性,脱落觉知分别,将阿赖耶识转为“阿赖耶”,证入无生无灭的清净智慧,彻底解脱生死轮回。

 

大乘佛法不是所有生命可以信受的,那得是累世前听闻佛陀第一义谛,经历无数转世修行,才可以证悟的空性,普通根性的灵魂,是无力修行第一义谛真理的,这也就是佛,在宣说《法华经》时,五千个僧人和居士离席,拒绝听经的原因。

 

学生1:顶礼老师,您如何看待数息观与白骨观的修法呢?这两种方法被佛门称为修定的“二甘露门”,历史中亦记载佛陀时代及佛法初传汉地的几百年间很多人用此方法证果。学生在您的教法中未见到对此两种方法的涉及,或者是您已经将此两种方法融入到了您的教法中,只是学生智慧及修证功夫不足,并未觉察。祈请老师开示!

 

老师:这是潜意识暗示的教法,以此止息意识对情欲的执迷,培育心灵专注力,唯有宁静的专注力可以深入心灵体验,可以沉淀体验,唤醒被体验凝固的心灵见性。

 

我的教法,比起这两种修行方法更深入也更直接,那就是“真实”,真实,可以破开心灵情感对自我感受的维护;忏悔,可以逐渐熄灭对自我心愿的执迷;宽恕,宽恕可以释放潜意识的罪咎,从累世因果中救赎灵魂;学法,以如来智慧替代心灵动机,以出离心,对照出朝向人间的贪婪心,久而久之,出离心就会成为信仰,忏悔可以成为戒律,真实可以成为光明,宽恕,可以唤醒灵魂蕴含的真知。

 

如果不从心灵动机上,溯源而上找到心识分别的细腻源头,那么,这种具体的修行方法,进度非常缓慢,修行一生,都无法脱离意识的层面,无法进入心灵深处;而身体意识与现实世界,都是心灵细腻习气所投射,我们就只能无奈地,随着深层习气随波逐流,无奈生死。

…………………………………………

 

学生:感恩顶礼老师,学生可否进一步理解为:

修行者未见性前,所说佛法即使不谬,亦皆为法理,因为未证法身;见性后,所讲佛法便为佛义(即法义),因为证得法身,所说法为自性流露。

 

老师:是这样的,法理的基础是意识思维逻辑推论,法义源于觉性智慧,以及灵性光明,不通过意识,因此可以直达灵魂,净化习气,唤醒众生灵性,以心印心,直至觉醒自性。

————————————————

 

学生:(内容略)

 

 

老师:修行好比是一场旅游,要知道目的地,才能谈得上交通工具,目的地就是三法印指向的自性,工具就是各种修行方法;没有任何一位觉悟者,所说的证量过程会与释迦牟尼佛一致,这个绝无可能,但是最终的结果,究竟义的证悟,与佛肯定一致,绝无可能不一致,因为实相只有一个。

 

至于说经论,我看得不多,因为我不需要在经书上找答案,我习惯于,在心灵内在找答案,因为我的身心内,蕴含着整体法界与三界,心外无物,对于我不是概念知识,而是实际的情况。

 

与我同世界的修行者,是有福报的,这颗信心,与信任的心,可以促成灵魂未来的升华与成就,这个我绝对能保证。

 

因为灵魂与真理同在,受到的加持力、净化力、超度力,是不可思议的强大,或许一个凡夫俗子,平时需要数以千年的修行提升境界,在与真理同在的时期内,几十年的时间就足以达成目标,因为真神是生命,不是人类的概念,人类通过概念去净化灵魂,极其缓慢,而真神的生命净化灵魂,就会非常快速,可以说立竿见影。

 

正是因为这种,不可思议的福报与加持,

因此,不是所有灵魂都有这个巨大的福报,可以信受真理,人类会拿着过去的经典来衡量今天的觉者,可是,觉者唯有证量可以衡量,而不是头脑概念与言行表现可以衡量啊,因此,我活着的时候,不会有多少灵魂信任我,这不是我的问题,而是灵魂携带的福德不足。

 

等我肉身死后,人类会将我活着的这段时间,作为重要的历史保存起来,因为这段历史的痕迹,是灵魂升入天堂最容易最便捷的窗口。

————————————————

 

学生:(内容略)

 

老师:宗教,是依傍着真理的名声混饭吃的俗人团体,无论是基督教,或者是佛教,无一幸免;而修行者,是只看真理,只认真理的灵魂,这样的修行者是真的神灵,是他们将穿越死亡的光明,带到了人间,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也只是修行者,不是宗教教主,耶稣在世也只是修行者,不是众生的主。

 

我们终其一生,也只是平凡的修行者,因为,我们不是这具身体,也不是认知身体的自我,我们活着时,不被身心意识所牵动,死亡时,不被心意蒙蔽的,就是超越了生死的清净平安。

——摘录2022年12月心灵综述

 

老师:祝福你。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