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拿起面前的水杯。’
你听到了我的声音,意识到我的指令,身体发生动作,胳膊抬起来,手抓住桌子上的水杯,抬起手,举起杯子。这个过程,是你完成的,对吗?告诉我,这个过程中,哪一个具体的步骤是特质不变,永恒不动的你?是你拿起来水杯,这是确定的,可是拿起水杯的这个你,究竟是整个过程中,哪一个部分,是你的意识?手,胳膊,耳朵,眼睛,还是你的感知?失去意识的分别,你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失去手,你无法完成拿起,失去耳朵你听不到指令,失去眼睛你看不到杯子。可是这所有一切的构成中,都没有一个独立存在、永恒不变的你,否则,手断了你就死了,眼睛瞎了你就死了,意识停顿了你就死了,耳朵听不见你就死了,眼睛看不到你就死了,对吗?可是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即使以上这些条件全部都失去了,你依旧是活着的,对吗?”——节选《回家——唯识》(2016-03-02,收录于《生死河》精选)
修行的关键,在于对“心”的观照。若能常保持松坦开放的状态,于万事万物清净接纳便是贴近本性的征兆。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如六贼,相续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偷走了我们的财宝,而我们的财宝就是清醒觉知,完整接纳的认知、随境不变的平常心。
久在尘世流转,这份觉知渐成业力惯性。我们被困于六根受其牵引束缚,被具体事物的名相所缚,察觉不到自身重量里藏着的恐惧,剥离不了感受体验中的“觉受”,心随境转,见美景则迷于色,闻噪音则烦于声,念起即随,清净接纳之心早已被遮蔽。
然常思我即便此刻未刻意关注外界,心中仍念头纷飞、念念相续?——想来这原是业力思绪的自然惯性,不必强求“控制”。头脑本就偏爱记忆污秽、八卦与自我获得,而对清净解脱无挂身心的觉受却漠然无知。一是因为不懂,没经历过,害怕失去自我的存在感;二是要维护现有存在的身心的依据。所以修行关键并非强行止念,而是“不跟随、不攀缘”,视念头如空中尘埃,我们只需守住那个“照见念头”的凝定空间,那个不动的清澈本体。
这“不动”,与情绪感受的“无我”本是一体。念头纷飞时,有不动的清澈觉知在;情绪起伏时,有无我的慈悲接纳在。所以修行应松坦柔软,放松心灵,不被过往记忆牵绊,敞开心扉,不被当下情绪纠缠。那些扰心的念头与情绪,如同空间里的浮尘,管不住便不必强管,我们只需安住于照见浮尘的“清净目光”。
而安住需“内应灵性、外持戒律”相辅相成。于内,消融细念习气,念头纷飞中辨明不动空间,于情绪感受中秉持无我慈悲,以灵性之光照破迷惑黑暗;于外,持守戒律,戒掉对名相、人、事的执着,不为外境名相所惑,内外相配合,为解脱增上缘。
而解脱的通道,核心在于虔诚。一念选择,便牵动内在状态的移位——这份“存在感的移位”,是觉受的偏移。若偏移向贪嗔痴,便蒙蔽了“见精”;若虔诚于清净接纳,便是贴近目光的了然。宽恕过往的执念,释怀当下的牵绊,让心恒常处于“接纳一切而不动”的空间里。
你是谁?只需记住,这具身体不是你,你是一切,一切都不是你!清净的接纳,宽恕的释怀,平安中从未发生!
丢掉恐惧,放下头脑意识,交托于如来,虔诚于上主。你是被爱着的,信仰之光将会带领你穿越生死的黑暗,回归圣主的天心中!
老师: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