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再是人类了,我已经脱离了在人格自我之上,境界升华和净化的程度了。我的生命本体是我内在见精背后,透出来的那种灵魂感知当中的光明。灵魂感知从这具身体当中解脱的程度,那个就是我修行的证量。我自检,自检的是这个东西。

 

我自检,自检的是,我的灵魂感知有没有被我的食欲、性欲、意识的记忆和自我的企图,拉到这具身体里面来。如果没有拉到我这具身体里面来,我的灵魂感知力的那种光明,跟我的这个意识,跟我的心灵企图,跟我的肉体细胞的感受,永远保持距离,永远都是可以离开的,不被我的身心灵、身语意,不被我的自我记忆和自我感受所牵动、所蒙蔽的状态。

 

我的灵魂感知力,一直是保持着那种自由、清澈、祥和和当下凝定的状态,那个就是我最好的状态。就是一种完全无为的状态。祂是一种有着自我意识的、究竟的、彻底的、被动的状态。祂有自我意识,但是那个自我意识,不是头脑意识,也不是心灵的主观的意识,而是一种对于生命本能的感受,对于生命本能的感知与感受。那种感知与感受,祂是觉受当中的光。现在你们还触及不到这一点。

 

就说是,真正的修行是在灵魂感知之上,才谈得上修行,才谈得上解脱。在灵魂感知之上,人的灵性的光明,才会苏醒过来。在灵魂感知之下,就会有你的心灵的认知,就会有你的自我的企图,结合你的意识,变成了自我的认知。

 

就说是心灵认知开始,到自我认知、自我意识之间,这个都是属于死亡的,都是属于境界。境界众生都是属于死亡。死亡当中的生命,没有修行一说。死亡当中的生命,只有净化,没有修行。修行是,只有神到如来这个阶段,才能称之为“修行”。

 

那么我在,就是在昨天吧,我自己在,一个人在学法。学法了之后,然后我到了晚上打坐的时候呢,我就在检验嘛,在自检我自己的这个……在自检这具身体之内的这个灵魂感知当中的状态。我看看自己现在修行的状态怎么样,是不是很稳定,是不是有所退步。我的退步就是灵魂感知,被身体,被生理功能,被欲望、性欲、色欲,被心灵的执着,被我执,被记忆的概念所牵动,进到这身体里面来,参与了人格自我的塑造——这就是我堕落了。

 

但是如果说是我要在禅定当中,在学法过程当中,保持那种状态——一直是灵魂感知的清澈、安宁、清醒而大自在的解脱的,那种纯光状态,就无论我人世间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都是没问题的。

 

就是神是神,人是人,你知道吗?就是电脑是电脑,电脑不可能牵动这个借助电脑说话的我。但是你们现在就是电脑,所以你们会很看重这个电脑的这个所作所为:我现在学了多少法?我今天有没有说是跟别人生气?我有没有说是买菜的时候,亏别人两块钱?我有没有说是跟别人说话不算数?你们肯定在意的是这具身心的、这具身体的好坏。这个都是在净化过程中,无可厚非,但是他不是修行。修行就是像我这样,保持一个灵魂感知力,独立于这具身体,独立于你的自我人格意识的,那种自在、清澈、解脱的自由,那个叫‘修行’。

 

然后我昨天自检了一下,我发现啊,哎呀,哎呀,好完美啊!我现在51岁了嘛,看到我整个的前面的48年啊,是一片黑暗啊!前面这具身体活的48年之内,就是这具身体活了48年的过程当中,这具身体的内外是一片黑暗的。就像那个黑色沼泽一样,里面充满了泥泞,充满了那种黑色的气息和黑色的生物——纯黑的,48岁之前。

 

偶尔有一段过程,大概就是在我37岁,对,37岁到48岁这10年,那个黑色变成灰色了,就仅此而已,但他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泥泞、都是业障、都是沼泽,都是死亡的气息。什么叫‘死亡’?无明,就没有光明都称为‘死亡’。什么叫‘无明’?分别心就是无明。”——爱的温暖《使命(上)》2025-07-25

 

“什么是感知力啊?每个人都有感知力,应该说我们人类啊,我们的自我呀,就是从感知当中来的。我们的自我,就是从感知当中来的,最终当我们这具身体死亡的时候,他也会回归到感知当中去。什么是感知?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我体验,都会有自我的认知——我是谁。‘我是谁’的这个名相背后,有自我的体验的。

 

你们好好想一想,这个自我体验是什么呢?这个自我体验是一种……由自我认知凝固的习气,就是人的自我体验。就比如说,我喜欢吃松子,松子是个名相,喜欢是种愿望。‘喜欢’的这个主观愿望,跟这个名相结合起来,形成了我的内心的这种感知啊,对于松子气味、味觉的这种凝固。因为有了松子,以及凝固松子的气味的这种具体的名相内涵,同时就有一个吃到松子的我,同时就会有一个执着于松子气息的我。

 

我爱吃松子,我爱吃辣椒,我爱吃烧烤,我喜欢看电影,我喜欢光明,我害怕黑暗,我喜欢在冷的地方睡觉,我不喜欢酸的食物,我喜欢这个人,我喜欢那个人,我讨厌这个人,我讨厌那个人,我跟我爸关系好,我跟我妈关系不好。种种种种的概念名相,带来的这种内涵凝固的心灵的习气,就是认知与习气的结合,就会形成你的自我认知背后的自我体验。

 

好好想一想,你们每个人内心,都是有自我体验的;这个自我体验,就是被你的认知凝固的习气。这个习气,他可不是只有一个概念凝固的一种习气;他有无数种概念,凝固成为了你的自我体验与别人的自我体验不同的,那个体验的境界与内涵。哪怕你们两个是双胞胎兄弟,你们俩长得一模一样,你们俩内在的自我体验,一定也是完全不同的,知道吧?

 

因为自我体验的,那个被认知所凝固的习气呀,那个习气下面是无限无限的细念与习气经验的聚合,那是不可能相同的。哪怕是双胞胎兄弟,哪怕同时在一个房间里面长大的人,都不可能相同的。就自我体验是不可能一样的。

 

自我体验的不同,就导致了自我认知的不同。自我认知的不同,就导致了自我认知的角度、内涵、层次、境界的不同,就直接导致了自我认知,推动意识去分析这个世界名相,而带来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世界理解的角度的不同。

 

这就是你看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人,他们的性格却是迥然不同的,他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内涵、境界、思想、逻辑,都是不一样的。归根结底的根本原因是,他的内在的自我体验是不一样的。

 

什么是感知?在你的意识之下,内心之中,自我体验当中啊,那个体验将自我去掉之后,那个体验背后的,就是感知。我说的这个东西,是你们可以切身体验到的,所以我今天才会给你们讲这堂法。

 

什么是感知啊?你看啊,我有我的身体,对吧?我有我的眼睛、我的眉毛、我的意识,我在说话,我在说话是因为有我的动机嘛——我的愿望。我的愿望和我的意识,是源于我的内在的这个自我感受、自我认知,对吧?

 

把这个自我认知啊,和这个自我感受啊,你先找到他,这个认知就是我知道我在说话的这个‘知道’,我内心里很确定地知道我在说话的这个‘确定’,这就是自我认知。自我感受,就是在我确定我在说话的这个背后啊,有一个我的性格——我的习惯性的习气的经验,构成了我的自我人格。在这个自我人格的状态当中,你闭上眼睛,你把这个自我人格当中的自我意识的认知,把他分离出去,剩下的那就叫‘感知’。

 

感知是不会死的,或者说,感知也从来没有生过。感知是在你的自我认知的背后,是形成你自我认知的源泉。当你这个自我认知,随着这具身体的死亡,而陷入混沌的时候,那个感知啊,他可不会的。因为他只是被你的自我认知掩盖了,他从来没有改变过的。他会在你死亡的时候,展现出来他自己,在没有变成你这一世的自我感知、感受之前的,那种感知的状态,他会苏醒过来的。这就说每个人在临死的时候,在你死去那一瞬间,你的感知,就会苏醒过来。”

——爱的温暖《灵魂》2024-06-04

 

“心外无物,唯爱是心。”

 

一切荣耀皆归于圣光如来。

 

“苦中无我,唯有真理慈悲。”

 

“信仰一定是跟生命挂在一起的。”(爱的温暖《时间》2024-02-12)

 

“神是爱,上主是爱,我是爱。”

  

“我不是这具身体,也不是认知心意的自己。”(爱的温暖《降临(上)》2024-08-15)

 

 带着上主的爱,去接纳恐惧,去宽恕恐惧。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五体投地叩拜圣光如来怜悯救赎!

 

老师:祝福你。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