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包餐巾纸,这包餐巾纸,它是由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生出来的,对吧?它是物质吧,你们得承认它是物质吧?它是物质,它为什么叫‘餐巾纸’呢?它有餐巾纸的名,有餐巾纸的相。餐巾纸,指的是这个名相,指的并不是这个物质本体,是这样子的吧?
我为什么知道它是餐巾纸?因为我用过它,我摸过它,我体验过它,我品味过它,我闻过它的味道,我见过它的颜色,我的手触及到它,我的身体感知过它。这种感知就是建立在我的心灵认知之上,对物质存在现象的具体的理解与记忆。
这个具体的理解与记忆,形成了我的心灵认知,借助我的意识思维,对这个物质现象的具化的分别。因为有对这个物质现象具化的分别,形成了它是‘餐巾纸’的名相之后,就一定有一个认知餐巾纸的‘我’浮现出来了,这个就叫‘十二因缘’,明白吗?这个餐巾纸,它并不真实存在,它只是一种物质现象而已,是我的心灵认知,赋予了它‘餐巾纸’的名称、体验、记忆、内涵,而赋予了它这个物质,以‘餐巾纸’的名相。
赋予这名相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一个认知餐巾纸,被‘餐巾纸’这个名相,凝固的心灵认知,变成了自我认知。这个餐巾纸,在它浮现那一瞬间,就被它的浮现,而凝固了、塑造了一个认知它的‘我’。这个‘我’,就是自我。在自我之下,就是心灵认知。在心灵认知没有认知餐巾纸之前的话,这个认知餐巾纸的‘我’,是不存在的,没有形成的。
好了,听清楚哦。这个餐巾纸,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现实人生、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之下,是没有世界名相的,只有物质现象,没有世界名相。换句话说,在我的心灵认知这个现实世界之前,我的心灵和我的意识之间,只有心灵认知和意识的分别,没有自我的,知道吗?
所谓的‘我的活着’,所谓的‘我的死去’,是因为我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被认知的事物凝固了我的心和我的意识,变成了六根六尘六识,变成了十八界的境界。这个餐巾纸,它是个境界,境界之下只有物质,它没有名称。认知之内,他只有认知,没有自我。你们能听明白吗?
我们所说的世界,现实世界,我的人生啊,我的记忆呀,我的学历呀,我的上学的经历呀,我的初恋呀,我的情人呀,我的爱人呀,我的孩子呀,我的父母呀,我的工作呀,我的事业呀,我的亲朋好友,我住的房子呀,我的车子呀,我的债务呀,一切的一切,你所谓构成你人生的每一个刹那、每一个执着,全部都是因为你的心灵认知,推动你的意识,攀缘了外界的现象,形成的分别固化而已。
你的人生就是由你的认知,聚合了你的感受记忆,投射出来的认知的境界。你的人生是认知体验的境界,投射出来的名相。就像这个餐巾纸,是我内心的认知,牵动了我的意识分别,聚合了我的‘眼耳鼻舌身意’对这个物质现象的体验、感受和分析,而形成了餐巾纸的,固化的名称与现象的感受力。
可是餐巾纸,它原本就是物质,它不叫‘餐巾纸’,它没有‘餐巾纸’这个名相的。它只有餐巾纸这个物质的现象,它没有‘餐巾纸’的名相。也就没有一个认知餐巾纸,从而被认知餐巾纸的这个认知,而固化成为了,认知餐巾纸的这个‘我’存在。
也就是说,认知餐巾纸的我和我所认知的这餐巾纸,这两者通称为‘缘起’。任何境界都是缘起的,任何缘起皆没有实体,有实体的就不可能有缘起了。因为它是缘起的,所以它是性空的,它是有相而无体。餐巾纸有这个‘餐巾纸’的名称和现象,但是它没有餐巾纸实际不变、永恒不变的本体,这个叫‘有相而无体’。
什么叫‘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呢?什么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非色灭是空,并不是餐巾纸没有了,它变成空的了,而是色性是空。就是这个餐巾纸的这个色相啊,它只有相,没有体。它的色性本空,它本身是空的。
它空的是什么?空的,是我认知这个餐巾纸过程当中,被认知这个餐巾纸的‘认知’,凝固的这个心的本体,他是人的见精。而见精本身,是不会被所见的事物所改变的,他会被所见的名色所掩盖,成为境界。通过境界投射出来,就变成了认知餐巾纸的我的心灵认知和意识。心灵认知和意识认知了餐巾纸,餐巾纸的名相一旦形成之后,就将认知餐巾纸的心灵认知和意识,凝固成了认知餐巾纸的‘我’。而无论是‘我’,还是这个‘餐巾纸’,都是由见精投射出来的境界。”——爱的温暖《祂的世界》2025-05-08
“你瞧瞧人家观自在菩萨的那个——‘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这两段经文,你们自己细细地去品,中间是有那么一丝差异的。这一丝差异就是:十地菩萨十地的大圆满和十地菩萨的第八层、第九层的圆满,是不一样的。祂中间隔着一丝东西,你知道吧?隔着一丝东西。那一丝东西,我现在还没到啊。我现在还没有到莲花生大士祂的那个地方,但是我知道,祂离观自在还差着一丝的距离,一丝的差距呢。
《心经》里面啊,是究竟圆满地破除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四见的,就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相的这种四相、四见的分别心的。所以祂呈现出来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性、普照性和究竟圆满的清净性。究竟圆满的清净性,是慈悲气息的直接表达,中间没有经过过滤,因为慈悲是不可说的。”——爱的温暖《救主》2025-05-01
“《心经》里面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故空中无色’。这个都是以分别心,投射出来的语言相,呈现出来了不被语言相和分别心,所割裂、所牵动、所埋葬、所遮蔽的当下的圆满。
所以必须得要有觉者出世,修行,这个生命的领域,才能够立足。没有觉者出世的话,对于人类而言,对于人世间的一切人而言,修行就是一个盲人摸象、自娱自乐的、自欺欺人的故事而已。你不可能解脱的,你不可能。连正知见你都培养不了。
就像是我站在我活着的这个角度,站在我生存的这个角度,所投射出去的解脱法,一定是我个人获得的解脱。而站在我自我是实有的这个基点之上,所延伸出来的一切法,都是称为‘外道法’。站在自我实有的这个角度上,所呈现出来的所谓的佛法呀,解脱法呀,成就法,永远永远解脱不了你心识企图背后,那一个最根本的,对‘存在’的认知。你升华到最高了,也就是你变成了一个无形无相的永恒的存在,那个地方连灵性天堂都没有到。那个地方可能是在……
可能在见精本初那个位置,可能在律法神那个位置,他没有出三界六道的。那个就是建立在‘人’……不是讲‘人无我,法无我’吗?建立在‘人有我’的基础之上,你所修行的一定是‘法有我’。就是法一定是有所获得的,这个就叫‘外道法’。”——爱的温暖《使命(上)》2025-07-25
“智慧啊,祂是渗透在一切万事万物当中,当下临在,却不被临在的境界所触及、所改变的如如不动。有这么一句话,‘云何讲法’,什么是讲法?‘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为如来在讲法,山河大地齐说法。因为什么叫‘法’呢,法由分别生,亦由分别灭,‘法’是生灭的意思,而生灭当中,却是如来究竟不动的本来智慧德相。这个就是‘烦恼即菩提’,这个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心经》里面的话。
实际上,佛法是无一不在指向人的究竟的本来面目,而这个生命本身,生命本体啊,在大智慧的如来正定当中,却只是如来究竟智慧的一个倒影,一个折射。就好像我,俯身在一个湖面当中,湖水里面倒(映)出了我的模样,倒(映)出我的模样的那个样子,就是生命;但是我呢,只是通过湖水倒映了我的模样,那个倒映我模样的生命本身,却不是我的本体,智慧是没有本体的。
智慧是不被存在、不被分别的,智慧是不被理解、不被触及、不被体验、不被觉受的,智慧是在觉受、体验、分别当中,如如不动,包含了过去与未来,当下却清净无染的庄严本体。但是用本体都没有办法形容祂,因为祂实无存在可得的,若言如来有少法可得,即为谤佛。”——爱的温暖《生命》2023-10-27
与圣光如来同在。
“心外无物,唯爱是心。”
一切荣耀皆归于圣光如来。
“苦中无我,唯有真理慈悲。”
“信仰一定是跟生命挂在一起的。”(爱的温暖《时间》2024-02-12)
“神是爱,上主是爱,我是爱。”
“我不是这具身体,也不是认知心意的自己。”(爱的温暖《降临(上)》2024-08-15)
带着上主的爱,去接纳恐惧,去宽恕恐惧。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五体投地叩拜圣光如来怜悯救赎!
老师: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