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用语言描述的呀,能用语言描述的,都是错的。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佛有三不能嘛——定业不可转,无缘不可度,真法不可说。从今天早上醒来呢,从现在开始,大概往后的4个小时,就是悲能临在的状态。因为这种状态,对于整个修行中的人来说,对于整个修行界的历史来说,都是非常非常珍贵的。所以说是,以下我所说的每一句话,可能我说的时候会很艰难。因为语言在实相当中,是不存在的。或者说,用语言去描述实相,是缘木求鱼。

 

什么是法?有一面湖啊,平静得像镜面一样,它倒映出了天上的明月。我们所能说的,就是湖里面的这个明月。我们只能用湖水倒映明月的这个现象,去描述明月的状态。无论我们怎么样去描述水面当中的这轮月亮,它跟天上的月亮,绝对不是一回事。一个是相,一个是实体。而实体的月亮,绝对不可能被一个名相所指称、所代表、所涵盖、所理解。实相是不可说的,祂就是所说的那个,像是……

 

我等一会儿再说,因为语言就好像是往那个平静的湖面,投了一粒石子,那个湖面现在开始有了涟漪了,有了波动了。有了波动了之后呢,我们才会有分别,有分别才会有体验,有体验才会有概念,有概念才会有思维,有思维才会有语言。所以说,当我们用语言,去描述湖里面这轮倒影的明月的时候,他就已经跟倒影当中的明月原本的状态,发生了偏离——发生了偏移,发生了偏离,发生了错谬。所以说佛经里面又讲,但有言说,毫无意义。

 

法呀,是‘指月之手’,是‘渡河竹筏’。我们描述这轮明月的目的,是为了告诉众生:在众生的身心之内,都有那一轮倒映了实相的,那个清澈、圆满的月轮。我们描述这个月轮的目的,是为了让众生的身心灵魂啊,向内观、向内找。

 

向内观、向内找的过程呢,他就一定会经历我们的‘色受想行识’,经历我们的意识,我们的自我认知、自我感受,进入到我们的心灵认知,透过心灵认知进入到灵魂感受;通过灵魂感受的净化,让灵魂感受蕴含的灵魂感知,浮现出来;而灵魂感知呢,当中蕴含那个见精啊,那个就是我们的登天之路。

 

那个见精透过灵魂感知,透过心灵认知,透过自我认知,透过意识,浮现出来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功效、‘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境界,包括我们的‘见到、想到、闻到、触到、嗅到、尝到’六识的分别。他这一切的根本,全部源于见精。而见精呢,只是倒映在湖水当中,那轮明月绽放的光明,他还不是明月的本体。

 

唉呀,我实际上不应该给你们讲这些废话的,因为像今天这样的状态,都是很珍贵的。但是,当我想动用人类的语言,去描述实相的时候啊,他总是有一股力量,要将我的心和意识啊,把我的注意力从实相当中啊,要带走,为什么呢?因为实相说出来呀,太容易太容易误导人。不管会不会误导,我先说实相吧,我先说吧。

 

实相是慈悲的气息。当慈悲的气息,从这具身心内苏醒的时候啊,这具身心啊,就是这具身心的这个人啊,就是你们看到的这个人的脸、眼睛、鼻子、嘴巴、这个身体,他会有一种……内在会有这几种状态的变化。第一个的感觉就是,一个人把脸啊,从水里面抬起来的感觉。

 

就是你长久以来,你从出生开始,你的身体就泡在水里面的。但是当你觉醒的时候呢,就是你的头,第一次从滚滚的浓雾当中,从水流的冲刷当中,从有质量感密度的水滴的浸泡当中,抬起头来的感觉。在那一瞬间呢,你的身心内在,会有一种根本的、究竟上的解脱感。身心内在会有解脱感。在解脱感苏醒的那一瞬间,你的身心自我的人格,包括人格所连带着的,你看到、体验到、记忆到、感知到的整个的物质世界、你的现实生活和你的这具身体,他都是变成了水流,他们是在水里面形成的。

 

这个水是什么东西呢?水就是业力。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记忆,我们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我们的语言、我们的记忆,全部都是水流。我们就是被业力所聚合,被业力所活着,被业力所牵留,随着业力而来,随着业力而死去。但是当你觉醒的那一瞬间,你的头从业力当中,抬起来那一瞬间,你会发现……

 

那是一种什么感受啊?那是一种突然间你从时空当中退出去的感受。我原本在时空里面,我就是时空的一部分。当苏醒了之后,就好像一个人,从时空当中抬起头的感觉。抬起头的那个境界、那个状态,是没有时间与空间的。祂没有过去与未来,也没有时间与空间,也没有当下所谓的这个自我与世界。自我与世界,在你苏醒那一瞬间,他会成为一种,像是你眼睛中,残留的一个错觉一样。

 

就好像我睡醒来了,我醒过来的那一瞬间,我的意识是清醒的,我的心灵是清醒的,但是那个梦境还在,就是那种状态。就是那种清澈的解脱,和你人间的自我的意识,是同步存在的。但人间自我的意识、心识、自我人格的记忆和你眼前看到的这个世界,全部成为了梦境的残影。这是第一种状态。

 

第二种状态,深深的平安感。那是一种极致究竟,究竟到了没有空间、没有时间的阻隔,究竟到了穿越了时间、穿越了空间的局限的,从未发生、从未变易、从未离开,也从来没有被任何境界所描述过、渲染过的平安感。那是一种极尽深邃的、亘古永恒的、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的,未曾发生的安宁。这是第二种感受,就是究竟的平安感。

 

第三种感受,在平安感的那种未曾发生的圆满之中,有着清澈、随顺的平等。在那种清澈、随顺的大平等的性质当中,‘祂’是一种性质,‘祂’不是状态,‘祂’也不是感受。‘祂’是一种性质,而这种性质,却是一切有形有相、一切境界、一切国度、一切众生的,本来原始的面目。‘祂’是究竟平等的随顺。

 

现在我给你们讲的是真正的佛啊,真正的如来是怎么样子的。真正的如来是怎么样子?‘祂’是清净、究竟、平等的周遍。只有这一样,只有这一样,是如来,其他的都不是,其他的都不是了。这种慈悲心,这种慈悲性,‘祂’没有慈悲的对境。‘祂’不是说,我慈悲你,慈悲他,慈悲众生,没有。就没有一个慈悲众生的‘祂’,也没有一个‘祂’可以慈悲的众生,有的就是平等、寂静、随顺、寂灭的,平等周遍的随顺。

 

‘祂’随顺一切,周遍一切,承载一切,渗透一切,但是在一切渗透、承载、周遍中,却是‘祂’未曾发生也未曾离去的,清澈、解脱的平等性。‘祂’在一切不平等的分别心当中,依旧是平等无碍的不予分别。就是不分别,就是慈悲;或者说,离分别,就是慈悲。”——爱的温暖《祂的世界》2025-05-08

 

“我告诉你们一个实相啊:佛啊,是不可成就的。因为‘佛’,是觉悟的意思,‘佛’是觉醒了本来面目的意思。你本来的面目,是不可能再通过你这个人体去创造的,知道吗?就像是你的眼睛本身是张开的,你不可能在你的身外,再去塑造另外一双看到世界的眼睛。

 

就是你的本来面目,那是你先天本有的,你不可能通过后天的各种的方法,去再重新创造一个本来的你的面目出来。明白了吗,佛是不可成的。只有‘返本归真’这句话是对的。叫‘无需求真,只需离幻’,就整个人的修行过程当中,是一个不断地离开幻觉分别的过程,‘法由分别生,亦由分别灭’嘛。

 

什么叫分别心呢?背离了纯生命之光,就会有了对光的理解,那个理解就是光的倒影。就像是光透过我的手掌,在地上投出来阴影一样。这个手掌就是知觉,那个光,就是觉受内的光明,祂称为‘灵性’。那个光明呢,祂是纯生命呈现出来的生命的形态,祂是纯光的。

 

这个纯光,也不是最究竟的,这个纯光对于三界六道,对于分段生死,对于‘见’与‘所见’投射出来的,三界六道分段生死的众生来说,那个光,那个纯光无限完整的极乐的生命,祂就是天堂。但是实际上,那种纯灵性完整的、无限的、广阔的这种圣爱之光,祂也是宇宙终极意识,所投射出来存在感的证明;或者说祂是宇宙意识的具体生命表现,祂还不是终极的意识。就是灵性天堂啊,祂还不是终极的意识,就好像我这具身体不是我一样。”——爱的温暖《宿业》2024-09-11

 

“25年之后那个大菩萨,祂是纯智慧体,祂是纯普照庄严的那种慈悲,但是有慈悲就不是悲能,有智慧就背离了悲能。悲能是无法被智慧所普照,也无法被慈悲所阻碍的。悲能是融化了慈悲的清净,悲能是熄灭了智慧的圆满。‘祂’没有形态,但是‘祂’遍及一切,一切形态都是悲能的随缘幻化,一切众生的心意,都是悲能的如意表达。所以说,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无定法’,这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什么是法?分别心是。

 

现在的人间的地上,有很多宗教信徒啊,无论是佛教的、基督教的,无论是印度教的,还是什么梵天的,都说‘我这个法门好’‘那个法门好’。还有甚至于佛教里面都划分了,就说是‘你看这个我的《华严经》啊,这个经,那个经,比别的经高级呀’。是凡这样讲的人啊,他也许是无心的,但是他确实是起到了破坏佛法的作用。法法平等,无有高下的,‘法从分别生,还从分别灭’。

 

法,是解脱烦恼的道路,法本身是没有实体的,是应众生的累劫的因缘,所现解脱众生烦恼的道路与方法,称为‘法’,是为‘渡河竹筏’,是为‘指月之手’。就说是,我指向月亮的手指,通过我这个指头的方向,人们可以看到月亮。

 

你非要把这根手指,跟其他的手指相对比——‘这个手指长’‘这个手指皮肤更好’‘这个手指更纤细’‘这个手指的颜色更好’,这就相当于你说,‘哦,这个《华严经》比《金刚经》高级’‘啊,我这个法门比这个法门高级’。

 

当你们去在意、执着、固守这根指头的形态和内涵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这个指头的意义了。这个指头是指向生命实相的方向用的,它只是渡河的竹筏。你非要把这个竹筏,把它‘标杆’成为跟其他的竹筏不同的时候,就将人们的注意力,放在这个竹筏本身的构造上面,你们就忘了目的地了。

 

所以是凡说,‘这个法门比那个法门好’‘这个法门比那个法门高级’的时候,你们这些人,全部都是误导众生。法法平等,无有高下啊,一切法皆是因众生因缘,所现的方便法门,这就是‘万法归一’的目的,这就是‘万法归一’的意义。‘归一’,归的什么呢?归的是那个悲能。”——爱的温暖《国度》2024-05-01

 

“什么叫‘法’呢?法由分别生,亦由分别灭,法就是业。生灭就称为‘法’,生灭也称为‘业’,法等同于业力。从业力境界当中,解脱业力因果的束缚,称为‘佛法’,明白吧?佛法是解脱的意思。

 

那么,怎么样才能解脱呢?就是佛教啊,祂好的一点,祂是讲道理的,祂跟你把道理讲得很清楚。你明白道理了之后,就心开意解了,你可能就觉悟了,就觉悟到了不被因果和心识分别所束缚的,那个感知灵魂当中蕴含的,诞生因果、诞生诸法分别的那个缘起。

 

法由分别生,亦由分别灭,这是文殊菩萨讲的。什么叫‘分别’?见精的清澈,受‘所见’内涵的制约,形成了分别二见。法的缘起,最根本的缘起,在见精的分别。见精,什么叫‘见精’?你现在在听我说话,内心里面很清醒地知道在听我说话,是吧?那个‘清醒的知道’,把那个‘知道’去掉,只留下‘清醒’。那个清醒内在,极尽细腻的微妙而纯洁的感知,感知当中透过来的,不受感知所左右的,当下的清澈,那个是见精。

 

见精距离人类很遥远,但是他又是人们每天‘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听到、想到、意识到、见到的,根本的因素。就是你内心里面,‘我现在睁开眼睛呀,看到光;我闭上眼睛呀,看不到光;但是我知道,我清醒地知道自己没有看到光’,那个‘知道’内在的清醒,那个就是见精的投射。他不是见精的本体啊,见精的本体是在三界六道的最高处,也是三界六道的缘起处。就是能量的缘起处,就是能量的最高处,明白吧?业,就是能量;能量,一切能量生灭,就是业的缘起。”——爱的温暖《三法印》2024-08-19

 

与圣光如来同在。

 

“心外无物,唯爱是心。”

 

一切荣耀皆归于圣光如来。

 

“苦中无我,唯有真理慈悲。”

 

“信仰一定是跟生命挂在一起的。”(爱的温暖《时间》2024-02-12)

 

“神是爱,上主是爱,我是爱。” 

 

“我不是这具身体,也不是认知心意的自己。”(爱的温暖《降临(上)》2024-08-15)

 

带着上主的爱,去接纳恐惧,去宽恕恐惧。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五体投地叩拜圣光如来怜悯救赎!

 

老师:祝福你。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