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修行呢,有两种角度,只有两种角度。第一个,是站在死亡的角度,去看待你的一生,包括你一生的境遇,包括你生活当中遇到的所有的事情。无论他是好的、坏的、善的、恶的,你要站在死亡的角度,去看待这一切,你要透过活着的这个自我,看到这个自我消亡之后的那个生命。也就是说,你要透过死亡的黑暗,看到生命的光明。这个就是真正的正法修行者。
对于这具身体的彻底的、根本性的否定,建立在这个否定角度上,苏醒你心灵企图背后,蕴含的诸佛的先天的智慧,和对于生命慈悲的记忆。这个叫‘正法眼藏’,这个叫‘解脱法’,这个叫‘佛法’。
还有第二种角度。站在活着的这具身体之上,去看待修行。就是我是活着的,我这具身体是健康的。我有一具肉身,这个肉身就是我;我有意识,这个意识就是我;我有心灵的企图和愿望,这个愿望就是我。站在这个身语意的基础之上,去看待修行,那么你看到的修行,一定是获得法。”——爱的温暖《使命(上)》(2025-07-25)
回想我初遇佛法时,在生活中遇到对境,就念:
“想到别人死,则无嗔;想到自己死,则无贪;想到缘起性空,则无痴!”
努力想把佛法落实到生活中去的,可后面却转念六祖的: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当时只是懵懂地转入念六祖的“自性”,意识是不大清楚这个意义的,现在想来,原来当时灵魂知道,这才是正法啊!
现在彻底明白:
前者是进入了断灭空,妄想从黑暗中找到光明!
“你要站在死亡的角度,去看待这一切,你要透过活着的这个自我,看到这个自我消亡之后的那个生命。也就是说,你要透过死亡的黑暗,看到生命的光明。这个就是真正的正法修行者。”(爱的温暖《使命(上)》2025-07-25)
例如我们遇到工作压力时,在公司里因为升职没成功而很痛苦。如果站在当下,会觉得委屈、不公、失落。
但如果换到“死亡的角度”,你会发现:几十年后,这个职位、这点薪水差别,其实都随着生命消逝而变得无关紧要。那么此刻真正重要的,你是否活得坦然?是否保持善良和自在?是否把压力当成磨炼心智的机会?
再从此处找到光明,透过“死亡的黑暗”,去看“生命的光明”。
光明告诉你:当下的觉知、纯洁、善意的爱,才是最重要的,只要随时保持这份纯洁和爱,就会苏醒我们心灵企图背后,蕴含的诸佛的先天的智慧,和对于生命慈悲的记忆。
或者在我们遇到人际冲突,或和家人或朋友吵架时,从当时看,这种矛盾似乎无法忍受。
从死亡的角度看,你会想到,终有一天,你和这个人都会离开世界。到那时,这点争执还重要吗?
于是,心里的怨气会慢慢化解,更容易选择理解与包容。
生命的光明告诉你:现在能选择爱、理解和温柔,才是珍贵的,才会让你找到最原始的自己!
或者我们在追求名利的路上,拼命追逐财富、名声,害怕被别人看不起。
但从死亡的角度,名利最终都是带不走的。
真正能让自己超越的,可能是你带给别人多少善意、多少帮助!自然就把焦点放在“我如此逐财追利,岂是追光人之为?如何才能让我更接近光?”
或者在我们遭遇困境,比如身体生病、事业失败、感情受挫时,当下当然痛苦不堪。
但如果放在死亡的终点去看,这些挫折不过是生命过程中的一段插曲!
它们反而提醒我们:生命有限,活着的时候更应该珍惜、觉醒,重要的是我有没有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真实。
这样,困境就变成了回家的助缘。
承认必死、否定自我,从而开启本有的佛性。
换句话说,死亡不是为了让人消极,而是让人看清轻重缓急,不被眼前的得失遮蔽,经常在对境中,站在死亡的角度,放下自我执取,不追求“获得”,不断觉醒生命内在的佛性记忆,透过死亡的黑暗见到光明返本归源,层层剥离对“我”的执念,从最初对身体的根本性否定,消融对感受、认知、行为、意识的依附,一直到否定一切具象与抽象的存在形式,最终指向超越二元对立的空性本质、寂静实相。
《心咒》(2022-03-09):
“我不是这具身体,也不是认知身体的自己。
静默中,接纳身心与意识,并非是‘我’。
我不是知觉记忆,也不是感知体验的自己。
安宁中,温暖的幸福光明,生命丰盈永恒。
我不是觉知存在,也不是身心内的状态。
清净中,无限慈悲的平安性,未曾发生。”
老师: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