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是归属感,不是获得感的自我成就。修行常被误解为追求某种外在的获得,比如特殊的能力、他人的认可,或是对生活的掌控感。但其实,真正的修行是一场向内的回归,在觉察中接纳自己的本真,在放下执念时找到内心的安宁,最终在这份“我绝对地安全,我在圣主的平安性里,我在诸佛的慈悲心里,我与一切共存,我融入了我的信仰”的归属感里,获得内心的安全。

 

就像灵回归天堂,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回到了生命的原始面目。这种归属感,才是修行最本质的底色,在佛法修行中,依止老师的核心意义,其实是贴近归属感而非获得感。

 

老师就是修行路上的月亮,月亮高悬夜空,不张扬却恒定,无论我们在山谷还是旷野,抬头就能望见那片清辉。老师的智慧与慈悲也是如此,始终在那里,成为修行路上最可靠的指引。能在黑夜中洒下清辉,让迷路的人看清脚下的路,老师就像这样,以慈悲和智慧的光芒,照亮我们在无明中摸索的修行路,却从不会让我们执着于“月亮本身”,而是指引我们循着光,走向自己内心的清明。我们望着月亮时,心里踏实,知道方向不偏,这份安定,就是修行中最珍贵的依托。依止的本质是找到心灵的归处,在对法的信受、对善知识的信赖中,让漂泊的妄心有了安住的方向,不再在迷茫中打转。这种归属感,是知道自己走在正确的路上,是与正法、与善愿产生连接的踏实感。

 

执着于获得,比如求特殊感应、求快速成就,反而容易偏离初心,就没有一个成就的你,有你就有虚妄。

 

修行的真谛,是在依止神佛的智慧慈悲心中逐渐破除我执,融入慈悲与智慧的流向,就像水滴汇入大海,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找到了生命源头,回归了原本你属于的天堂。

 

老师:祝福你。

返回
顶部